越南歷史

越南歷史

吳朝及丁朝

编辑

参见:吳朝、十二使君和丁朝

丁先皇像

吳權擊退中國南漢軍隊,據有交州之地(即今越南北部),於939年建政稱王,設官職,定朝儀,奠都古螺(即東英縣),是為吳朝。吳權在位僅六年(939─944年),死後國內發生內閧,演成十二使君各據一方的局面。至968年,華閭峒(在今寧平省)豪族丁部領擊敗各地使君,統一國家。[102]丁部領隨即即皇帝位(後世稱為丁先皇,968─979年在位),建立國號大瞿越,定都華閭(在今寧平省),是為丁朝,到970年(太平元年)開始使用年號「太平」。丁朝遣使到中國宋朝朝貢,宋太祖册封丁部領為「交趾郡王」,越南自此守朝貢之禮。丁朝在國內整頓統治體制,制定文武官員之位、施行嚴刑、編置十道軍制[103],後世史家認為丁朝有了這些措施,已達到「制度略備」的治國水平。[104]

在後世史學界,並未將吳朝視作正統政權和國家獨立之始,而只算作割據政權,到後來丁部領成立丁朝,建國號「大瞿越」,受宋朝冊封,才算國家獨立之始。[98]越南封建時代史家就認定丁朝是「我越正統之君,實自此始」。[105]

丁朝傳至廢帝丁璿(979─980年在位),年方六歲,太后楊雲娥與時任「十道將軍」的重臣黎桓勾結,朝政落入黎桓手中。此時宋朝出兵攻越,眾將見皇帝幼弱,憂慮局勢危急,便支持黎桓稱帝,以抵抗宋軍,於是丁朝滅亡,前黎朝建立。[106]

前黎朝

编辑

参见:前黎朝

丁、前黎兩朝國都華閭

980年(天福元年),黎桓稱帝(後世稱為大行皇帝,980─1005年在位),建立前黎朝,仍以華閭為國都。[107]黎桓稱帝後的首要任務為抗擊中國宋朝軍隊。981年(前黎天福二年),黎桓在白藤江與支棱(在諒山省)等地與宋軍交戰,最終擊退宋軍。戰後,黎桓為免與中國長期對抗,乃向宋朝入貢,以遵行朝貢之禮。993年(興統五年),宋朝冊封黎桓為「交趾郡王」,後又加封「南平王」,雙方關係和平發展。[108]

內政方面,前黎朝繼續完善統治體制,沿襲丁朝制度,在全國設十道軍,由皇帝本人掌握軍權;實行中國古代的政制模式,在中央設太尉、總管等官職,地方有州、府、縣、社的設立;[109]黎桓分封諸子為王,分封到各地讓其治理,加強黎氏朝廷對各地的控制。[110]

前黎朝對鄰近地區採擴張政策。黎桓擊退宋軍後,便南侵占城國,擄獲士卒及財寶。因宋朝與占城關係密切,宋太宗乃於985年(天福六年)及990年(興統二年)兩度派使到越,要求黎氏朝廷「保國睦鄰」[111]、越占兩國應「各令保境」[112]。黎桓又於999年(應天六年)平定何蠻洞(在今清化省),提高前黎朝聲威。[113]

黎桓死後,兒子黎中宗在位僅三天,被弟弟黎龍鋌所弒,龍鋌稱帝(世稱臥朝皇帝,1005年─1009年在位)。黎龍鋌性格暴虐,到1009年(景瑞二年)去世時,其子年幼,禁軍將領李公蘊取代黎氏,自立為帝,開創李朝,前黎朝告終。[114]

佛教在前黎朝得到盛行,黎氏政府任用高級僧侶參政、興修寺廟、派人到宋朝求取佛經,寺廟獲得大量田產及佃農,佛教遂成為越南統治者的管治支柱之一。[115]

李朝

编辑

参见:李朝 (越南)

位於河內的李太祖李公蘊像

1009年(黎景瑞二年,李順天元年),李公蕴建立李朝,是為李太祖(1009─1028年在位)。1010年(順天二年),李公蘊因見唐代建成的大羅城(今河內)地勢險要,交通便利,氣候舒適,具備成為國都的條件[注 21],乃自華閭遷都於此,改稱昇龍。[116]李朝國號,於1054年(龍瑞太平元年)由李聖宗(1054─1072年在位)定為「大越」。[117]

李氏王朝繼續完善國家制度,設文武大臣職位,官分九品,鞏固中央組織,分全國為二十四路,由文人出任長官,君主又分封諸子為王,領兵鎮守要地。佛教成為國教,僧侶為統治階級一員。1070年(神武二年),李聖宗為表尊崇儒學,修建文廟,祭祀孔子、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。1075年(太寧四年),李仁宗(1072─1127年在位)設科舉取士,到李高宗時(1175─1210年在位)舉行三教考試,使科舉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礎。李氏朝廷對於有功的貴族及官員分封土地,稱為「拓刀田」。在軍隊編制方面,李朝按戶籍調動男丁,平時生產,戰時出征;設立正兵(禁軍)及番兵(地方兵),使軍方互相制衡,受王室調度。[118]法律制度方面,李太宗(1028─1054年在位)於1042年(明道元年)制定《刑書》,是為越南最早的成文律書。[119]

李朝對外時有戰事。1014年(順天五年),李朝擊敗中國西南的大理國(又稱「鶴柘蠻」[120])軍隊,斬獲士馬不可勝數。11世紀中葉,位於宋越邊境的廣源州(在今中國廣西及越南高平邊境一帶)首領儂智高稱帝起兵,被李朝出兵征討,後來儂智高輾轉逃入宋朝、大理而被殺,李朝遂將廣源州順手而得。[121]對於南鄰占城國(即占婆),李朝加以侵略,奪取其土地。1069年(神武元年),李朝攻入占城國都佛逝,俘擄占城王,占城割讓地里、麻令、布政三州(三州在今越南廣平省及廣治省一帶),以換取李朝釋放國王回國。[122]1075年(太寧四年),李朝得知宋朝有意來犯,乃派大將李常傑進行對宋之戰,[123]李軍攻入宋境,在邕州、廉州、欽州等地肆行屠殺[124],最終宋軍反擊,攻至越南境內的富良江(紅河一帶),李朝乃提出議和,結束戰事[125],雙方關係改善。李英宗時(1138─1175年在位),獲南宋封為「安南國王」,從此越南有「安南國」之稱。[126]印支半島上的真臘(又稱占臘,即柬埔寨,當時為吳哥王朝)亦為李朝進攻對象,中國文獻稱「占臘素不習兵,與交阯(指李朝)鄰,常苦侵軼」。[127]13世紀初,真臘一度吞併占城,並出兵攻越,但被李朝所擊退。[128]

李朝時興建的延祐寺

從李朝發展至今的水上木偶戲

李朝君主崇信佛教,在國內大興土木,興修佛寺[129],當時銘文資料有「於是或京師而緬思梵福,紺宇星分;或州縣而擬報洪恩,靈祠棊布」的記錄,形容寺廟眾多[130],其中著名的有河內延祐寺(即一柱寺)。[131]藝術文化亦取得發展,流傳至今的水上木偶戲,便是始自李朝。[132]

李朝晚年,內亂頻生。李惠宗時(1211─1224年在位),即墨鄉(在今南定省)豪族陳嗣慶以武力控制朝廷,朝政大權遂落入陳氏家族手中。嗣慶死後,其兄陳承、從兄弟陳守度繼續掌權。李惠宗女兒李佛金繼位(即李昭皇),陳守度為取代李朝,安排陳承之子陳煚娶昭皇,不久昭皇傳位給陳煚,李朝遂亡,陳朝建立[133],時為乙酉年十二月。[注 22]

陳朝

编辑

参见:陳朝 (越南)和蒙越戰爭

被視為抗元民族英雄的興道王陳國峻

陳朝承接李朝晚年的內亂局面,在建政之初便整頓統治基礎,實行太上皇執權模式[注 23][134],政府又編定官民戶口賬籍,制定刑律,沿用李朝科舉制度,晉用儒家學者,中央設三公、三少、太尉、司馬、司徒、司空等職[135],各地設路、州等行政單位。[136]

陳朝初年遇上蒙古帝國(元朝)的入侵。1257年(元豐七年),蒙古對越出兵,攻破國都昇龍,但因陳太宗皇帝、重臣陳守度竭力抵抗,加上蒙古軍隊不適應越南環境而撤退。[137]陳氏朝廷向蒙古提出願意「三年一貢」,蒙古遂封陳朝君主為「安南國王」。[138]但其後,忽必烈以陳朝皇帝不親自入貢、擊傷元朝使節等理由,於1284年(紹寶六年),遣皇子脫懽(又作脫驩、脫歡)率軍攻越,陳朝宗室大將興道王陳國峻指揮抗戰,元軍雖曾佔有優勢,更攻破昇龍,但越方堅決抵抗,到1285年(紹寶七年),越軍在鹹子關、章陽渡、西結、萬劫等地擊敗元軍,元軍又因天氣炎熱而撤退。[139]1287年(重興三年),脫懽再次統兵南下,越人繼續抵抗,1288年農曆正月,越軍截獲元軍糧船,脫懽見勢不利,有感「地熱水濕,粮匱兵疲」而撤退,元軍在白藤江再被越軍重挫。[140]戰後,陳朝遣使到元朝朝貢修好。忽必烈於1294年(興隆二年)去世,後繼的元成宗決定罷征,兩國不再開戰。[141]

越南社會文化在陳朝取得相當大的進展。因陳氏朝廷重用儒臣,儒家思想得到尊崇。[135]佛教寺院仍具一定勢力,陳朝銘文記載有些寺廟獲朝廷封賜土地田產,列為「官中寺」,明文規定「敢侵犯者,拿呈行罪」,以保障其擁有權。[142]本土文化中的字喃,自9世紀開始形成,發展至陳朝已成為社會交際的一種文字。[143]在史學方面,1272年(紹隆十五年),陳朝政府令學者黎文休編修《大越史記》,開創了越南修本國史的先河。[144]

陳朝對南鄰占城國(即占婆國)奪取土地。1306年(興隆十四年),陳朝將玄珍公主嫁與占城王,以割取烏州(後改名為順州,即廣治省肇豐縣)及里州二地(後改名化州,即承天省廣田縣)。[145]但在陳朝晚期,占城國變成大患。占城王制蓬峩(又作阿答阿者)在位時(1360─1390年),連番攻打陳朝,曾於1371年(紹慶二年)、1377年(隆慶五年、昌符元年)、1378年(昌符二年)攻破越都昇龍,擄掠而歸,1377年的戰事中更擊斃陳睿宗皇帝。最終,1390年(光泰三年),制蓬峩進攻陳朝時被越軍擊斃,占城國的威脅乃告一段落。[146]另一印支半島國家暹羅(即泰國),在1313年(興隆二十一年)入侵占城,當時陳朝援助占城,調動軍隊擊退暹軍。[147]

中國元朝於1368年(大治十一年)被明朝取代,明太祖與陳朝政府互派使節通好,明廷冊封陳日煃(即陳裕宗)為「安南國王」,雙方建立宗藩關係。[148]明太祖將安南國列入「不征之國」,以求維持雙方友好關係。[149]

陳朝後期,君主昏庸,生活奢侈腐化,政局走向衰微[150],呈現不穩狀態。1369年(大治十二年、大定元年),陳裕宗死後,其母憲慈皇太后迎立楊日禮為帝,日禮即位後卻殺害太后,對陳朝宗室造成威脅,群臣擁立裕宗之兄陳暊為帝(是為陳藝宗,1370─1372年任皇帝;1372─1395年任上皇),陳氏家族奪回權力。[151]到陳末,民眾起事頻仍,有阮清作亂於清化、范師溫作亂於國威並一度攻入昇龍,後均被朝廷討平。[152]

外戚黎季犛(後改姓胡,又名一元)因得上皇藝宗信任,成為權臣。黎季犛在貨幣、土地、文教、官制等方面實行改革,又於1396年(光泰九年)遷都至清化府,這些舉動被史家陳重金(即陳仲金)認為是「大肆更張,用以收買黨羽」及「以便篡位」。朝中雖曾出現反黎季犛勢力,但都被黎季犛鏟除。1400年(建新三年、聖元元年),黎季犛廢黷陳朝末代君主少帝(1398─1400年在位)而自立,建立胡朝,陳朝遂亡。[153]

胡朝

编辑

参见:胡朝

黎季犛(1400年任皇帝,1401─1407年任太上皇)奪位後,恢復祖先的胡姓,自稱中國虞舜之後,改國號為「大虞」。次年(1401年,紹成元年),胡季犛效法陳朝舊制,退位給兒子胡漢蒼(又名𡗨,1401─1407年在位),自稱太上皇,掌握朝政。胡朝繼續進行改革,包括整頓武備,修造戶籍以擴充軍源,開徵商船稅項,改訂田賦徵收額數,調整科舉制度,修訂法律,設置醫署等等。[154]對南鄰占城,胡朝於1402年(紹成二年)出兵入侵,迫使占城政府割讓占洞、古壘兩州,胡朝遂把領土推進到今廣南省、廣義省地區。占城不滿,乃於次年(1403年,開大元年)遣使節到明朝投訴。明成祖得悉後大加注意,並派人譴責胡朝政府。[155]

出兵攻滅胡朝的中國明成祖皇帝

胡朝國都清化府西都城遺址

胡朝謀求與明朝交好,胡漢蒼於1403年以陳朝外孫的名義獲明朝封為「安南國王」[156],但後來的連串事件使胡明雙方關係轉壞。明朝指控胡朝侵犯明朝的思明府、祿州、西平州、水平寨等地,但胡朝政府卻置之不顧。[157]此外,有陳朝遺臣入明控訴胡氏,1404年(開大二年),陳朝舊臣裴伯耆到明廷,說出胡季犛奪權及打壓異己的實情,要求明廷出兵「擒滅」胡氏[158];後又有人自稱陳朝宗室子孫陳天平(又作陳添平),向明帝奏言胡朝奪取陳氏政權,又說胡氏「欲抗衡上國(指明朝)」。[159]明成祖為此遣使到越責問,胡朝只好派人到明謝罪,並提出迎接陳天平回國。1406年(開大四年),明朝派軍五千護送陳天平返國,然而胡季犛在邊境截殺,擒殺陳天平。明朝隨即派大軍南下,在1407年(開大五年)接連攻陷東都(即昇龍)、鹹子關(在興安省)等地,直逼國都清化府西都城,胡氏父子出逃,最終被明軍擒獲,胡朝滅亡,越南國土被明朝吞併。[160]

在明軍攻滅胡朝之際,越南民眾向明人要求實行直轄統治。《大越史記全書》記載,「明詔遍求陳氏子孫立為國王。官吏耆老人等累稱為黎氏(指胡氏父子)滅盡,無可繼承陳後,請安南國本交州,願復古郡縣,與民更新」,明朝政府乃在越南設立都指揮使司、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,改地名為「交址」(又作交趾、交阯),進行統治。[161]

屬明、後陳朝及藍山起義

编辑

参见:屬明、後陳朝和藍山起義

鄭和下西洋時所使用的寶船。位於越南中南部的占城國是鄭和船隊到訪 的國家之一

黎利像

中国明朝侵略并占领越南,进行直接统治,後世歷史學者稱之為屬明時期(1407─1427年)。[注 24]明人入據越南初期,曾嘗試以寬厚為務,但越南民眾視明朝為外人入侵,對其統治甚為不安。[注 25][162]後來明朝官員對越南民眾加深剝削,如中官馬騏在越南採辦時「大索境內珍寶」,加劇越人不滿,紛紛起事。[163]明朝佔領後不久,便有陳朝後人陳頠在謨渡(屬寧平省)起事,自稱「簡定皇帝」(1407─1409年在位),改元興慶,意圖恢復陳氏王朝,史稱其勢力為後陳朝(1407─1413年)。不久因作戰失利,逃入乂安繼續抵抗。1409年(興慶三年、重光元年),另一位陳氏後人陳季擴被陳朝遺臣擁立為帝,改元重光(史稱重光帝,1409─1413年在位),襲獲陳頠,尊之為太上皇以共同抗明。明朝調軍增援,先擒陳頠,後於1413年(重光五年)攻破乂安,陳季擴逃至化州,最終被明軍俘獲,後陳朝滅亡。[164]

約於屬明時期的同時,明朝太監鄭和七次出使南洋及印度洋一帶(1405─1430年),占城國為當時的重要交通樞鈕,鄭和船隊便多次到訪占城國的新州(今越南歸仁)。[165]

1418年,清化藍山豪族黎利自稱「平定王」,起事反明,史稱「藍山起義」,與明軍爭持數年後,黎利採行「先取茶隆(在今乂安省),略定乂安,以為立脚之地,資其財力,然後返斾東都」的策略[166],先控制越南中、北部地區。黎利軍漸漸取得優勢,在1426年崒洞之役(崒洞又作𡨧洞)、1427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戰事重挫明軍,進佔東關城(即河內)。至此,明廷決意罷兵,冊封陳暠(黎利擁立的傀儡君主)為「安南國王」,越南恢復獨立自主。[167]

封建時代的後期

编辑

主条目:南進

後黎朝前期的興盛

编辑

参见:後黎朝

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:平吳大誥

後黎朝史官吳士連參與編纂的《大越史記全書》

黎利击败中国明朝占领軍後,發佈《平吳大誥》,宣示其驅逐明人,復興國家的功業及建立政權的合理性。[注 26][168]1428年(順天元年),黎利稱帝,是為後黎太祖(1428─1433年在位),國號「大越」,建立后黎朝。明朝亦冊封黎利及承认其政权,兩國訂立黎氏向明三年一貢之例,明朝不干涉越南內政,保持和好。黎利致力重建國家架構,設科舉選士為官,延請教師推動儒學,參照唐代刑律制訂法律,劃分全國為五道以作管治,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給土地,減少東都(即河內)守軍數目,遣返務農。但黎利性格多疑,殺戮功臣。[169]

後黎朝傳至仁宗皇帝(1443─1459年在位)時,發生諒山王黎宜民(仁宗長兄)奪權事件,仁宗被弒,宜民登位(1459─1460年在位)。群臣因見黎宜民肆行殺戮,便將之推翻,迎立仁宗之弟黎灝為帝,是為聖宗皇帝(1460─1497年在位)。聖宗在位期間,對國政有多項調整。在全國行政上,改五道為十二道;在法俗方面,頒行《洪德律例》以完善法制,又規範國民風俗;頒授土地給百官當中有功或德才者,低給官員亦分得土地;改訂稅制;在軍事方面,聖宗下令勤習陣圖,訓練士卒,保持戰鬥力。聖宗的一系列治國措施,令國家「臻於鼎盛時代」。[170]聖宗還多次對外征戰,中國史籍《明史》記載:「灝雄桀,自負國富兵強,輒坐大。」[171]

後黎朝前期的百年間,對外軍事行動頻繁。對中國方面,後黎朝邊官時加侵擾其南部邊境,早在太宗時(1434─1442年在位)便侵擾安平州(在中國廣西省),聖宗時侵擾憑祥、上凍崗隴委、龍州(均在廣西)、欽州(當時屬廣東省)及廣東沿海,明廷甚為不滿,對越方一再告誡。[172]而對南方的占城國(即占婆國),雙方自黎太宗時起相互入寇,到1469年(光順十年),占城進攻化州,黎聖宗出兵討伐占城。越兵於1471年(洪德二年),攻破占城,奪取其大部份國地,占城人只保有藩龍(即賓童龍)、古笪(即芽莊)等地,並須向黎廷入貢。[173]此外,聖宗又對老撾、盆蠻(在今老撾東部及越南萊州、山蘿等地)用兵,奪取領土或迫使其入貢方物。[174]

後黎朝前期,越南文化水準獲得提高。黎朝君主壓抑佛教及道教,重視儒學(理學),在教育和科舉制度上培養儒士任官,以及成為重要學者、詩人、文學家、史學家等等。在文學上,聖宗皇帝創立「騷壇會」,與臣下致力於詩作及詩評,遂蔚為文學流派。開國功臣阮廌以字喃寫詩,他的《國音詩集》收錄二百五十多首詩作。在史地研究方面,有阮廌的《輿地志》、史官吳士連的十五卷《大越史記全書》等重要著作。此外,在醫學、數學方面亦有所成就。在藝術方面,歌、舞、音樂從李、陳兩朝的基礎上發展,㗰劇、嘲劇達到一定水準,得到民眾歡迎。[175]

聖宗去世後,憲宗(1497─1504年在位)仍能達至文治。但其後的威穆帝(1505─1509年在位)、襄翼帝(1510─1516年在位)都恣行暴虐及荒淫無度,先後被貴族大臣所殺。襄翼帝死後,官員因擁立新君人選問題而發生爭執,在京城內動兵相攻。各地有民眾蜂起作亂,起事者陳暠一度入侵京師,黎朝廷臣將之擊破,但又分成各派,互相攻伐。昭宗皇帝(1516─1523年在位)見局勢混亂,召武將莫登庸入京,鏟除各派,登庸乘機控制朝廷。昭宗圖謀討伐登庸,失敗外逃,登庸立昭宗弟椿為帝(是為恭皇,1523─1527年在位)。最終,莫登庸擒殺昭宗,並於1527年(統元六年、明德元年)逼恭皇退位,登基為帝,建立莫朝。[176]然而莫朝建立時,未能有效管治全國,史稱當時「天下惶惶」,甚至有「群聚為劫黨」的亂象。[注 27][177]

南北朝

编辑

参见:南北朝 (越南)和莫朝

1540年形勢圖,粉紅色為北方的莫朝;南方的後黎朝(阮氏與鄭氏掌權)為黃色;綠色地區是占婆衰敗後的剩餘領土

1540年,莫登庸親到中越邊境的南關隘迎見明朝使節,出降認罪及割地進貢。[178]本圖出自《安南來威圖冊》,圖中稱登庸為「偽王莫登庸」

在越南哲學思想具重要歷史地位的南北朝學者阮秉謙(右一)

莫登庸(即莫太祖,1527─1529年在位)奪取黎氏帝位後,有鑑於長期以來「制度稍弛」,乃在兵制、田制、官制等方面作出調整,「倣各前朝官制,依例編補充之」。與此同時,中國明朝注意到莫氏代黎的政局發展,並有意恢復黎氏。[注 28]登庸擔心明人興兵問罪,便向明人割讓歸順州(在今中國廣西)等地,又贈送金銀財寶,以博取和好關係。[179]莫登庸為穩固權力,採用陳朝的太上皇制度,傳位於兒子莫登瀛(即莫太宗,1530─1340年在位),登庸本人仍操縱實權。[180]但莫氏奪位引起效忠黎氏的清化守將阮淦(或作阮弘淦)不服,於1533年(黎元和元年、莫大正四年)擁立黎昭宗少子黎寧為帝,是為莊宗(1533─1548年在位),後黎朝恢復帝統。1543年(黎元和十一年、莫廣和三年),黎氏攻取西都清化。後世將統治清化以南的黎氏朝廷稱為南朝,統治山南以北的莫氏朝廷稱為北朝,此一歷史時期(1527─1592年)便被稱為南北朝。[181]

北方莫朝長期處於內憂外患之中。黎氏朝廷及其支持者時常向明朝控訴莫氏奪權,如1533年,黎廷派使入明,控訴「莫登庸僭亂,竊據國城」[182];鎮守北部邊境宣光,忠於黎氏的武文淵亦在1537年(黎元和五年、莫大正八年),派人到明廷自述「與登庸相攻」,並提出「願待天兵(指明朝軍隊)南下」,一同攻莫。[183]明朝遂有意對莫氏用兵。莫登庸有感難以抵抗,乃於1540年(黎元和八年、莫大正十一年)上書明朝,聲言自己害怕明朝出軍,願意「投降」及割讓土地。[注 29][184]明廷便改安南國為「安南都統使司」,由莫登庸任「都統使」,讓莫氏統治安南。[185]而南方的後黎朝名臣輩出,有阮淦、鄭檢(阮淦之婿)、馮克寬、梁有慶等人支撐。鄭檢招募豪傑,訓練士卒,儲備糧草物資,準備北伐莫氏。[186]

南北朝雙方戰事頻繁,意在消滅對方。1559年(黎正治二年、莫光寶三年),鄭檢北伐,攻取多個地區,不料莫朝宗室將領莫敬典領兵直趨南朝首都清化,鄭檢見情況危急,唯有放棄佔領區,回保清化。1570年(黎正治十三年、莫崇康五年),鄭檢去世,莫敬典領兵南下,鄭檢之子鄭松指揮諸軍抵抗,莫軍不勝,糧盡而回。1573年至1583年年間,莫朝多次進攻南朝清化、乂安等地,但鄭松致力堅守,莫軍無功而回。因鄭松威權日盛,南朝黎英宗皇帝(1556─1573年在位)意欲鏟除,但反被鄭松所弒,改立黎維潭為新君(即世宗,1573─1599年在位),鄭松繼續掌權。1592年(黎光興十五年、莫洪寧二年),鄭松攻破北朝首都昇龍(即河內),斬莫朝君主莫茂洽(1562─1592年在位),後黎朝遷回舊都昇龍,北方莫朝終結。其後,鄭松掃蕩莫氏殘餘勢力。[187]而莫敬用、莫敬恭等仍控制高平,後黎朝曾於1598年(黎光興二十一年)出兵高平,戰敗,同時因明朝調停,使高平成為莫氏及其擁護者的聚集地,其他地區的擁莫反黎活動亦逐漸減少。[188]

南北朝時期,學術思想界有著名人物阮秉謙。阮秉謙為莫朝狀元,因不滿莫氏朝廷奸臣橫行和分黨結派,乃隱居辦學。[189]他的學說將儒學(宋代理學)和道家思想互補互用,融合而成;對當時社會現象,阮秉謙常以易學裡的相生相克、機緣造化、陰陽變化等原理來作解釋,因此具有神秘色彩。[190]阮秉謙在越南哲學、思想史具有相當影響力,後世對他有「安南理學有程泉(指阮秉謙)」[191]、「誠南國至人哉」等評價。[192]

後黎朝後期及鄭阮之爭

编辑

参见:鄭阮紛爭、鄭主和阮主

鄭氏(淡紫色部份)與阮氏(黃色部份)對峙形勢圖

1592年,后黎朝大將鄭松擊破北方莫朝,黎氏朝廷重返昇龍。此時鄭松權勢炙手可熱,自任「都元帥總國政尚父平安王」,掌握官吏任免、徵稅、抽丁、治民等權,地位世襲,人稱「鄭主」,黎皇只負責臨朝聽政及接見使節[注 30][193],後世史家以「黎氏為皇,鄭氏執政」來形容此一局面。[194]越南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,早在黎莫南北對峙期間,黎朝大臣阮淦之子阮潢因見鄭檢猜忌自己,便自請出鎮順化,時為1558年(天祐二年)。阮淦在順化積極經營,爭取人心,到日後發展成「阮主」政權。[注 31][195]及後於1593年至1600年期間(光興十六年至弘定元年),阮潢協助鄭松掃蕩莫氏勢力,但仍被鄭松所忌,適值朝中官員紛紛征討鄭松,阮潢乃向鄭松詐稱協助討賊,乘機返回順化,派軍把守廣南,控制南方。阮潢又將女兒嫁給鄭松之子鄭梉,結成姻親,尋求和好,但鄭阮對峙之局已形成。[196]

𤅷江,經鄭阮七次交戰後成為雙方交界

鄭阮兩派在1627年至1672年期間進行了七次交戰。第一次(1627年,永祚九年)、第二次(1630─1633年,德隆二年至五年)、第三次(1635─1643年,陽和元年至九年)及第四次(1648年,福泰六年)交戰,為鄭主策動南征,但都被方阮主擊退。其後阮主發動第五次交戰(1655─1660年),反擊鄭主,阮軍一度奪取蘭江(即大江)以南的奇華、石河等七縣,鄭氏將領鄭根等奮力抵抗,收復失地。第六次交戰(1661─1662年)中,鄭主鄭柞挾黎神宗皇帝南征,但未能獲勝,糧盡而回。第七次交戰(1672年),鄭主再挾黎嘉宗皇帝南下,但始終未能攻滅阮氏。最終,雙方劃定𤅷江為界[197],鄭阮各管一方之局遂定,史稱「自是南北弭兵」。[198]

北方鄭主及南方阮主均致力經營其割據地。鄭主為求兵源穩定,採「優兵」和「一兵制」抽調兵丁[注 32],分別防守京師昇龍及各鎮,是為鄭氏重要基石。在官制、刑律方面依照後黎朝制度調整而成。在教育上仍重儒學,重定科舉規則,並特設「武學堂」。經濟方面按唐朝租庸調法而加以斟酌修改,另又開設多種稅項,開採礦產,鑄造貨幣,統一度量衡。[199]鄭氏又肅清北部的割據勢力,1677年(永治三年),高平割據者莫元清參與雲南吳三桂反清,鄭氏乘其不暇襲取高平。[200]與此同時,宣光鎮守將武公俊作亂,「一方之民為之騷動」[201],鄭氏在1689年(正和十年)得到清朝雲南總督協助,執獲武公俊。[202]在18世紀,北部有多次反鄭事件,起事者包括後黎朝宗室、朝臣、農民等等,但都被鄭主所平。[203]在對外方面,鄭主與取代明朝的清朝建立宗藩關係,雙方在1660年代開始互派使節,鄭主派使赴清朝貢,清廷冊封黎氏君主為「安南國王」。[204]其後雙方持續友好,清朝康熙、雍正、乾隆諸帝,先後贈送「忠孝守邦」[205]、「日南世祚」[206]、「南交屏翰」[207]的題字及扁額給黎氏朝廷,以示重視對越關係。

越南自1471年向南擴張的歷史進程,青綠色到淡藍色是廣南阮氏擴張的領土

南方阮主創設自身的統治架構。其政權有「三司」(差司、將臣吏司、令史司)及知縣知府等官署;阮主設立科舉,並親自主持;建立武備力量,整頓軍隊,設大炮鑄造廠、射擊場等架構;設立賦稅、礦稅、進出口稅等,以維持阮主財政。[208]對外方面,阮氏政權在印支半島擴張,於1697年(正和十八年、阮福淍七年)略取占人所餘土地,設平順府 [209],占城國至此滅亡。[210]1698年(正和十九年、阮福淍八年),阮將阮有鏡奪取高棉(又作高蠻、高綿、高緜)轄下的湄公河三角洲,設置嘉定府以作統治,西貢(又稱柴棍,今胡志明市)等地遂入越南版圖。[211]1708年(永盛十年、阮福淍十八年),高棉國所屬的河僊(又作河仙,今堅江省)領袖鄚玖向阮主稱臣。[212]此外,阮主曾於1702年(正和23年、阮福淍十二年)遣使到廣東,請求清朝冊封,但不果。[213]

17世紀,西方傳教士創製越南的國語字

歐洲葡萄牙、法國等國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從17世紀初開始約二百年間,到越南進行傳教活動,代表人物有法國人亞歷山大·羅德。傳教士利用羅馬字製成越南國語字,加以使用,是為越南日後的重要書寫系統。[214]17世紀下半期,歐洲天主教徒在㕊憲(即興安市)、會安等地貿易和布道,但鄭主、阮主均對布道活動加以抵制。[215]與此同時,由於中國明清鼎革,大批中國移民湧入越南,鄭主在其治下地區要求中國移民遵守越南法律及風俗習慣,不能隨意改變居住地;南方阮主則較為寬鬆,讓移民入住、經商,並享有自管權,因而在順化、會安等地有「明鄉社」的出現。[216]

踏入18世紀後半期,南方阮主政治敗壞。1771年(黎景興三十二年、阮福淳七年),歸仁西山邑發生阮岳、阮惠、阮侶兄弟起事(史稱西山起義),打擊阮氏政權。西山阮氏聯合鄭主,於1774年(黎景興三十五年、阮福淳十年)攻破富春(即順化),次年(1777年,景興三十八年)擊殺阮氏太上王阮福淳、新政王阮福暘,顛覆阮主政權,阮岳於1778年(黎景興三十九年、西山泰德元年)稱帝,阮主勢力剩下阮福映繼續抵抗。[217]此時,北方鄭主政權亦呈現衰象,「將惰卒驕」[218],阮惠乃北征鄭氏,於1786年(黎景興四十七年,西山泰德九年)擊敗鄭軍,鄭主鄭棕自殺,昇龍落入西山阮氏控制之下。[219]鄭槰繼位為末代鄭主,但與黎昭統帝(1787─1789年在位)內鬨,在位僅一年餘便出逃,鄭氏政權終結。昭統帝企圖恢復權力不遂,於1789年(昭統三年)逃入中國,後黎朝滅亡。[220]

越南婦女傳統服裝越式旗袍,起源自阮氏政權治下的越南南方

後黎朝後期雖長時間處於分裂狀態,但文化方面仍有所發展。在文學著作方面,重要的有筆記小說《公餘捷記》(武方堤撰),該作品被譽為「篇幅大、思想藝術成就高,而且影響深遠」。[221]此外有《傳奇漫錄》(阮嶼撰)[222]、《皇越春秋》(作者不詳)等漢文小說。[223]越南的傳統服裝越式旗袍,有學說認為源於阮氏治下的南方,因阮主為求區別北方婦女穿裙和南方婦女穿褲的習俗,乃命人加以設計,並融入中國旗袍和占族服裝風格,而形成此一服飾。[224]

西山朝

编辑

参见:西山朝

阮岳像

阮惠像

「西山朝」[注 33]為18世紀晚期歸仁西山邑阮氏三兄弟所創。1771年(景興三十二年、阮福淳七年),阮氏兄弟发动起义,先後灭阮主、鄭主、後黎朝,橫掃全国。阮岳於1778年(黎景興三十九年、阮岳泰德元年)稱帝(1778─1793年在位),後又自稱「中央皇帝」,居於歸仁。[225]阮惠亦於1788年(黎昭統二年、阮岳泰德十一年、阮惠光中元年)稱帝,駐於富春(順化),年號光中,故被稱「光中帝」(1788-1792年在位)。[226]

西山阮氏政權討滅阮主、鄭主、後黎朝後,又陷於連番內外戰事當中。阮主政權雖已被滅,宗室阮福映仍致力對抗西山。1782年(景興四十三年、阮岳泰德五年),阮惠在嘉定府的芹蒢海口(今胡志明市芹蒢縣)迎戰阮福映,西山軍擊斃阮福映軍中的法籍戰船船主,戰勝舊阮軍隊。[227]1784年(景興四十五年、阮岳泰德七年),阮福映得暹羅援助,與西山軍爆發瀝涔𣒱蔑之戰,阮惠率軍「水陸掩擊」,擊退暹兵。[228]西山阮氏兄弟因內鬨而相攻,1787年(黎昭統元年、阮岳泰德十年),阮惠攻打阮岳,「直搗歸仁,圍之數月」,阮岳見形勢不利,在城上向阮惠「相向慟哭」,雙方講和罷兵。[229]1788年(黎昭統二年、阮岳泰德十一年、阮惠光中元年),清朝乾隆帝因黎昭統帝前來求助,派兵入越,亦被阮惠擊退[230],乾隆帝乃下諭清軍「酌量情形迅速撤回」[231],阮惠亦有感清朝強大,不敢抵抗,就派使入清請求冊封,乾隆帝封他為「安南國王」。[232]

西山朝的阮惠在治國制度上,設三公、三少、大司徒、大司寇、大司馬等中央官職,在地方上設鎮、縣;在科舉制上,阮惠命以字喃出題及作答;又編造人民簿籍,向人民派發「信牌」以作管理。[233]

百多祿像

「舊阮」在阮福映領導下逐步爭奪越南政權。1787年,阮福映獲法國人百多祿協助,與法國政府簽訂《越法凡爾賽條約》,內容包括阮氏以割讓土地為條件,換取法國軍事支援[注 34][234],後來法國政府雖未有履行,但百多祿仍自行籌集人員及彈藥以助阮氏。1789年(黎昭統三年、阮岳泰德十二年、阮惠光中二年),阮福映奪取嘉定城一帶,在這裡發展農業、商業,整頓武備,以征討西山。而西山朝又發生內鬨,1798年(阮光纘景盛六年),阮惠之子景盛帝與阮岳之子阮寶不和,景盛帝殺阮寶。阮福映乘西山內部鬥爭,於1799年(阮光纘景盛七年)攻取歸仁,1801年(阮光纘寶興元年)擊敗景盛帝軍隊,奪取富春(即順化)。1802年(阮光纘寶興二年、阮嘉隆元年),阮福映在鎮寧之役重挫景盛帝,西山殘兵僅「什存其一」。[235]阮福映乘勝追擊,連克清化、昇龍等地,擒景盛帝,西山朝亡。[236]

相关推荐

饥荒黄油百科图鉴 《饥荒:联机版》黄油详解及烹饪技巧
GT430显卡综合评测(性能、功耗与价格一览)
365备用主页器

GT430显卡综合评测(性能、功耗与价格一览)

📅 07-07 👁️ 9352
中国消费者青睐哪些国产跑鞋?穿着率占比27.2%超越耐克成新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