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,是不可再生、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。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了行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。近年来,湖南省致力于挖掘工业遗产资源、提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,取得一定成效。截至目前,湖南省成功申报国家工业遗产7处、认定省级工业遗产15处。为进一步发展工业文化,弘扬工业精神,省工信厅会同工业遗产单位推出系列宣传报道。今天推出2025年第3期(总第5期): 嘉禾县铸厂:铸造湘军的摇篮
打卡湖湘
工业印记
嘉禾县铸厂
铸造湘军的摇篮
湘南之隅,嘉禾县铸厂曾经如一颗璀璨的工业明珠,镶嵌于湖南工业发展的辉煌长卷之中,熠熠生辉。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遗产,不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,更是嘉禾乃至整个湖南地区工业崛起的显著标志与骄傲象征。
集聚铸造工匠,点燃工业火种
1953年,嘉禾县财经委员会的一纸决策,犹如春风拂过这片沃土,点燃了工业的火种。16名来自田岗头村与黄沙寺铁厂的匠人,怀揣着对铸造的热爱与执着,汇聚于塘村镇的简陋厂房内。他们凭借巧手和智慧,生产从犁头、耙齿到打谷机等小型农具和生活用具,一步步奠定了嘉禾工业的基石。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土农业的需求,更为嘉禾的工业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,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。
工人组装打谷机(嘉禾李小五 摄)
迁址钟水河畔,创新铸造工艺
随着时光的流转,1958年嘉禾县铸厂迁址至钟水河畔,1966年又迁至车头桥。每一次迁徙都是对自我挑战的勇敢跨越,每一次努力都凝聚着自力更生与艰苦创业的精神。匠人们不断钻研,勇于创新,“一模多铸”与“炉前铁水直接浇铸”等创新工艺应运而生,生产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。小型水轮机的诞生更是为农村水能发电点亮了希望之光,而球墨铸铁技术的引进,则是嘉禾铸造业历史性跨越的里程碑,标志着嘉禾铸造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。
展开全文
勇担国家重任,探索精密铸造
上世纪七十年代末,嘉禾县铸厂迎来了更加艰巨的挑战以及难得的机遇。响应国家需要,勇担重任,成功试制小口径步枪与木把手榴弹,精密铸造技术崭露头角。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嘉禾铸造业的实力与担当,更为国家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同时,嘉禾县铸厂还自主研发了小型发电机、大型柴油发电机组等产品,为农村电气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。1982年,“嘉禾制造”成功走向国际市场,嘉禾的铸造技术与品牌登上了世界舞台。
融合文化创意,活化工业遗产
嘉禾县铸厂,一座承载着深厚工业记忆与历史价值的遗址,虽然企业已经停止生产,但带动了一大批铸造企业发展,为繁荣嘉禾乃至湖南铸造产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2018年,嘉禾县铸厂迎来了新生,被精心改造为1958铁艺文化创意产业园,旧厂房摇身一变,成为集艺术、文化、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。2024年嘉禾县铸厂原址被评为第二批湖南省工业遗产。
嘉禾县铸厂的核心物项包括历史悠久的铸造车间、传统的退火炉、工人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行吊,以及那些见证了无数光荣与梦想的厂房建筑。这些物项不仅承载着铸厂的工业记忆,更是嘉禾县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。在改造过程中,这些核心物项被妥善保留并加以利用,成为创意产业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除了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,嘉禾伴嫁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产业园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。嘉禾伴嫁歌是流传于嘉禾地区的一种传统民歌,以其独特的旋律与歌词,诉说着当地女性的生活情感与婚姻习俗。在产业园内,会定期举办嘉禾伴嫁歌的演唱与教学活动,让游客在欣赏美妙歌声的同时,也深入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
此外,1958铁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开展了工业文化展览、研学教育等活动。铸造大观园项目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铸造工艺,感受工业生产的魅力;工业文化展览则通过图片、文字、实物等多种形式,生动展现了嘉禾县工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。同时,产业园还积极开展研学教育活动,组织学生参观学习,让他们在这里触摸历史、感受工业精神的脉搏,共同传承不息的工业之火。
中小学生研学活动(周毅 摄)
结语
嘉禾县铸厂,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工业遗产,见证了嘉禾乃至湖南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。它不仅是铸造湘军的摇篮,更是全国工业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铭记历史、传承精神,共同书写工业未来的新篇章!
来源: 省工信厅产业政策处、综合研究室、信息中心,嘉禾县众合铸业有限公司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