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3年,已经在四川拼搏15年的刘湘,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势力,经历了这15年的内斗,他将整个四川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四川王。
但是这个四川王带领的川军,在当时的国内军界,可以说得上是最糟糕的军队。不论是其他军阀,还是蒋介石,都觉得刘湘带领的是一支“杂牌军”。
当时的川军毫无纪律,作为一支军队,喝酒嫖妓抢夺财物,简直和土匪没有区别。而刘湘对此也没有丝毫管束,这使得当时很多民众对于这支军队的印象差到了极致。
很多川军的将领,都被百姓起了各种难听的外号,称他们是瘟神,灾星。
刘湘虽然很想做出一些利民的事情,让民众对自己对川军有所改观。可是天不遂人愿,1933年时,刘湘又接到了一个难题。他作为蒋介石手下分管的军阀,蒋介石下令要他在四川境内“剿共”。
这对刘湘来说,简直是又一次的打击。他在民众中的名声已经臭不可闻,再带着川军去打共产党,那必然又会被扣上一个只会打自己人,残害同胞的帽子。
但是蒋介石的命令又不能违抗,刘湘只好打着“川人治川”的旗号,严格制止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四川。
与此同时,聪明的刘湘还准备给自己留一条后路,他和共产党的军队,边打边沟通,可以说是在这场内战上费尽心机。
也就是刘湘的这番操作,1933年到1937年这“剿共”的四年间,川军几乎毫无战果,在外界眼里更成了散漫无用的代名词。
总之,刘湘到四川发展的1918年到1937年这19年间,整个川军给全国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印象,毫无纪律,频繁内战。前期派系众多,后期又没有自我约束。
连刘湘自己都说,自己前半辈子,一直都在和自己人打,都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打仗。可后来的川军和刘湘,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,川人无懦夫!
主动请缨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的一声枪响,日军全面侵华的强盗行径,在中国大地上蔓延。而此时的抗日战争才刚刚开始,之前抢着冒头的军阀们,却都缩起来观望形势。
谁都没有想到,最先站出来的会是刘湘。
他在知道卢沟桥一战的惨痛收场后,在家中枯坐了整整三天。
三天后,远在南京的蒋介石,接到了一封电报。
那是刘湘主动请缨,前往抗战的一封军令状!
全国那么多军阀,多得是比川军要更能打,装备更精良的军队,可是他们都没有发声。第一个致电蒋介石的人,是当时被很多人都看不起的刘湘。
他在电报发出后,又通电全国大小派系军阀称
“日军的侵略,不是单一个省一个部的问题!他们将手伸到了我们的国土上,需要全国动员,与日军一战!”
1937年8月7日,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,讨论此事。
刘湘连夜飞往南京,参加会议。在那场会议上,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,主和派并不赞成贸然出手,不如与日军谈协议,有规划得来。
此话一出,刘湘当即拍桌而起,指着那人的鼻子就骂:
“你这是卖国!日本人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,你还要和他们谈条件?我刘湘不是软骨头!这仗,必须要打!”
一时之间,主战派都跟着刘湘开口,将主和派的众人说得不敢吱声。刘湘看着举棋不定的蒋介石,当着众人的面,做出承诺:
“我川军,别的没有,就是人多!我出30万军队,500万壮丁,粮食千万石!只要国家需要,整个四川,都可以奉献给国家!”
刘湘的一席话,振聋发聩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说不出话来。主和派更是不敢有一句反驳,蒋介石在散会后,找到刘湘问他有多大把握能打赢这场仗?
刘湘回答道:
“我也不知道!但是我知道的是,这仗不打,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,到时候整个中国都会被日本人占领!我们的孩子会学习日语,他们也不再是中国人了!打这一仗,我川军义不容辞,为民族尽忠,为国家尽孝!”
动员出川
1937年8月8日,刘湘从南京回到四川时,他在南京立下的誓言早就已经传遍军中。只是事实远没有想象那么美好,当时战火并未蔓延到四川,很多人是不愿意出川的。
刘湘虽然一直被称为“四川王”,可是他也不是能一人说的算的。
四川的局面,军队内部派系林立,根本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平和。刘湘回川后的第一次动员会议,就受到了很大的打击。
回川当天,刘湘就亲自去请川军的各个军长,希望他们能随同自己一起出川抗日。可是那些军长、师长,也都是历经了多次内斗才掌握了那么点兵权,现在要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兵去抗日,不就等于削弱自己的势力吗?
刘湘见只有小部分人愿意和自己一起出川,气得大骂:
“你们真是些懦夫!我四川男儿,从来不怕流血流泪。若家国都不在了,你们手上那点权力那点兵还有什么用?”
刘湘见他们都不答话,知道这件事只能慢慢劝说,让军长们先回去,自己开始想起了对策。他心里明白得很,就算现在四川远离战线,但难保哪一天日军不会打进四川。而且就算四川能一直平安,但要是大半个中国都已沦陷,难道他能眼睁睁看着吗?
刘湘知道那些军长为什么不愿意,既然他们不愿意放下自己手中的权力,那他就亲自出面,让整个川军,为国而战!
8月9日,刘湘就亲自来到报社,要求在报纸上发文。他要号召四川军民的报国之情,他们要做的不再是苦于内战,而是一致对外,誓报国仇!刘湘在报中写到,要用日本军队的鲜血,洗刷川军曾经内战的耻辱,和川军的不甘!
这篇报道一出,刘湘的名字又重新响彻整个四川大地。明明是离前线最远的省份,可是抗日热情却格外高涨。
刘湘见自己的行动起了作用,也很是振奋。他知道自己在百姓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,可是他仍然对出川这件事抱有很大的希望。
1937年9月5日,刘湘带着几个和自己一样有报国情怀的川军将领,站在了成都少城公园。他们要在这里发表动员讲话,听到消息的百姓,将他们几个团团围住。曾经,这几个人出现在哪都会被百姓唾骂,现在他们却能心平气和地听上几句话。
刘湘看着台下踌躇满志的青年人,开始了他第一次称得上是正面的演讲。他说:
“我们的国家,现在正在被侵略。日本人的铁骑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肆虐,他们残害我们的同胞!我们四川人都是有血性的汉子,这口气,我咽不下!”
刘湘话音刚落,台下响起的是如同雷鸣一般的掌声。
在这一刻,他才真的体会到了受人尊敬的感受。
他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,他继续看着台下的众人,言辞恳切:
“我的前半生不甚光彩,但是我永远都记得,我是个军人,我是川军的一员!作为川军的统帅,我决定带着部队去前线抗日,绝对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!我们要把日军,赶出中国!”
那一天,将日军赶出中国的口号响彻天空,数万万民众,都主动报名参军。甚至还有不少妻子送丈夫儿子前去参军的,有些人甚至当场就写好了遗书。
这是第一次,刘湘带着川军将领做出了一件让全四川民众都佩服的事情,也是川军出征的开端!
老蒋的算计
刘湘这边群情激奋,动员出川抗日,想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力量。可是在他不知道的地方,远在南京的老蒋,却有着自己的谋划。
国难当头,他却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那点算计。对于刘湘要出川的决定,他其实是非常支持的,但是不是为了抗日,而是他自己的一点谋算。
当时日军一进中国,就开始淞沪会战,这一战可以说是消耗了蒋介石大部分兵力,还有物资消耗也是让蒋介石头大。而他早就有把四川作为自己大后方的战略储备的想法,自然是希望能够分割刘湘统领的川军势力,将他们全部收编为自己所用。
毕竟只要刘湘还在四川,他那套“川人治川”的理论,就是将自己挡在川外的最大威胁。所以,对于刘湘的主动请缨,蒋介石可以说是求之不得。
军阀混战多年的情况下的川军,名义上还是国民革命军,但是在军备人员方面,一直都可以算是一支独立的部队。川军的每一个士兵,每一颗子弹都是属于川军自己的,就算是不同派系的将领,也都是川军自己培养的。
这样的情况非常符合刘湘的川人治川,但是也为他们的出川抗日带来了预料不到的后果。刘湘这边整顿军队,出川在即,却遇到了最大的难题。
国民政府没有给他们拨军款,都说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”,他们现在连粮草都没有,这仗怎么打?刘湘马上给委员会发电报,得到的却是本省自己筹集军费的回复。
他哪里不知道这当中定是有蒋介石的手笔,但是抗战在即,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。刘湘拿出自己的10万大洋,作为抗战经费。
在刘湘的带动下,川军的将领们也纷纷自掏腰包。四川的民众知道了这件事情,连夜募捐了近50万大洋,又请愿四川政府拨款40万元,这才堪堪凑齐了川军出川的军费。
然而,不仅仅是军费这件事上被动了手脚,在这之后,川军所受到的所有待遇,完全和其他国民革命军不同。
委员会提供给他们的军饷、装备、武器,都只有中央军的一半。
完完全全就是将他们当做杂牌军对待,刘湘虽然知道蒋介石的心思,可是为了能够早日出川,奔赴前线,他也没有多做纠缠。
这位为了权力财富而斗争了半生的军阀,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家底,他把川军分为了两个集团军。在出川之前,刘湘给蒋介石发电报,要求:
将川军与滇军、桂军一起作为一个方面军使用。
但是好不容易有机会分散刘湘权力的蒋介石,怎么会给他和别的军阀碰头的机会?这三个军队,被蒋介石分别安插到了不同的战区。
甚至连川军本身,也被以军和师为作战单位,分散到了各个战区,直接接受各战区司令的指挥。
刘湘的一切努力,都在川军出川的那一刻,被蒋介石的计划给剥夺了。川军一出川,刘湘就变成了光杆司令,散落在各个军区的川军,只能靠自己证明自己!
一战成名
川军满怀壮志豪情地出川,却又在蒋介石的安排下,被分散到各个前线军区。他们与自己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分离,带着并不精良的装备,赶赴前线。
川军迎来第一仗,也是不辱使命的一仗,即淞沪会战。
当时日军将自己近一半的兵力全部放在了淞沪战场,对于前往抗日的各个部队来说,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所占据的淞沪战场,都是有去无回的地狱。
川军第二十军,被分配在了淞沪战场。
杨森在川军中是有名的内战王,他也知道自己曾经的事迹并不光彩,在到达战区之前,他曾和队伍里的战士们说:“
大家也都是跟着我的老兵了,也知道我们这次来是为了什么!我杨森之前做过许多错事,但是在救国这件事上,我绝不会有半点让步!不管我们将面对怎样凶恶的敌人,我和你们,都一定会战到最后!为自己的国家而流血,才是真男人!”
杨森的一番话,让第二十军的每一个人都激动万分。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将面临怎样的一场大战,但当时他们每一个人心中,都有要守护祖国的信念。
1937年10月12日,这支军队在历经了40多天的长途跋涉后,终于抵达了淞沪战场。
当时和他们对接的是淞沪战场的中央军,他们有着从南京调配的德系装备,有专业的行军作战规划。
他们对于这支从川军分来的部队并不看好,毕竟在当时的军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
“上等的中央军,下等的川军,杂牌中的杂牌。”
其实这句话,也是依据的。川军虽然一直在四川地界内战不止,但是他们的军事素养差是举国闻名的,军事装备更是差到离谱。
整个川军几十万人,出川时连像样的军备都没有,大多穿着短裤、草鞋、背着哑火的炮,有的甚至连热武器都没有,背着大砍刀就奔赴战场了。
而第二十军,是川军中装备最差的一支部队,就以淞沪战场一战成名的第二十六师为例,一连八九十个人,却只有一挺机枪和五六十支步枪。
到达前线时,杨森前去阵地视察。
两边的实力悬殊就像一盆凉水浇在了这位军长的心头。日军当时手中拿着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火力装备,别说装备简陋的川军,就连中央军都很难与之抗衡。
杨森知道,这一战会是非常艰难的一战。
但是他依然带着第二十军的战士们,投身到上海大场阵地,这是当时战火最惨烈的一处阵地。面对日军昼夜不停的攻击,跋山涉水而来的第二十军一天都没有休息,迅速调整状态,接替友军防务,迅速进入作战模式。
他们面临的是很多将士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强大火力,漫天的炮弹火海朝着他们打来。在日军的炮火轰炸下,每天都在有人战死,伤亡惨重。
整个防御工事的战壕中,都是战士们的血肉。幸存的战士用他们战友的尸体,在战壕上又构筑起了一道掩体防线。哪怕心里再有不舍,为了战斗还是硬着头皮搭建掩体。
从未被人看好的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师,一直站到了最后,全师牺牲人数超过整师的三分之二。14个营长,阵亡13人,每个连仅存士兵不过八九人。这是因为他们以血肉之躯填补,在淞沪会战中坚守住了阵地。
全师近5000人,打完仅剩600多人。这个曾经不被关注的部队,川军中的一份子,在出川的第一场战役中,他们用自己的流血牺牲,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,不辱使命!
打出血性
第二十军在淞沪战场奋战之时,同为川军的第二十二集团军,奉命进入山西。他们在到达西安后的第一天,就遭受了不公的待遇。到达西安后,当地的公署主任,拒绝为第二十二军补充物资,像踢皮球一样将他们踢给了山西王阎锡山。
阎锡山却告知他们,山西的所有物资,早已运过黄河,并没有可以补充的物资。身着单衣,装备简陋的第二十二军,只在阎锡山那得到了20挺机枪。
随后又被阎锡山赶出了自己的统辖战区,满腔热血的川军忽然发现,不管哪个战区,都不愿意接纳他们,好像他们是战场上的累赘一般。
正在川军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,第五战区的司令长官李宗仁站出来,将川军接纳到自己麾下。1938年1月,加入第五战区的川军第二十二军,加入徐州会战。他们在滕县城死守整整三天三夜,这也是后来台儿庄战役大捷的关键前提。
分散到各个军区的川军,在不同的战场打出了同样的血性。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,川军将领的牺牲人数占整个中国军队数量的十分之一。
淞沪会战、南京保卫战、徐州会战这些主要战场中,都能见到川军浴血奋战的身影。而率川军出川的刘湘,也病死在了抗战的路上。
1937年11月,刘湘抵达南京时已经被查出了严重的胃溃疡,到了吐血的地步。
11月23日,坚持坐镇指挥战斗的刘湘病情加重,胃出血不止。刘湘心系战局,始终不肯去治病休息,他让医生给自己输血也要留在一线指挥作战。
1939年1月17日,刘湘在病床上写下一封遗书。他在遗书中写到:
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,川军一日不还乡!以我军之血,浇筑中华民族之独立,这是我所求之事。
1月20日,刘湘病逝。他的那封遗书,被传到了前线的每一个川军将士手里。在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前线的川军每天升旗时都会大声诵读。
在民族历史时刻的抉择面前,刘湘带领整个川军队伍,做出了最正确也是最值得的决定。可以说,没有川军的付出,我国的抗战之路可能还要更加艰难。
从此之后,再也没有“杂牌军”的戏谑,有的只是“无川不成军”的美名。
大砍刀、斗笠帽、步枪短裤加草鞋,这是川军士兵最常见的形象。可就是这样一群人,在中国的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他们离川之时,浩浩荡荡,满腔热血;抗战胜利之后,留下的只是形单影只的士兵和战士们埋骨他乡的坟冢,与清风明月相伴。
他们在战争中,从未退缩,从不言败。真正做到了用自己的血肉,打出了川军的军威。让整个军界,甚至整个中国对川军改观!
他们曾经也许并不光彩,可是在抗日战争中,他们所付出的,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!川人从未负国,国人也绝不负川!永远铭记英雄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